• 注册
  • 查看作者
    • 陈雪峰: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

      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刹那风光辉耀着山河故人;记忆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让我们把历史读成现实。

      想起了王积翁。

      陈雪峰: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

      无论是《元史》还是《新元史》,著者都对叛宋投元的王积翁没有几句好话,更遑论他的故国宋人,甚至今天的人也就一句“王积翁是叛徒”,把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轻轻掠过。

      赤岸王家声名显赫,王伯大、王积翁、王都中,祖孙三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王伯大科考入仕,振饥有法,骨鲠有节,爱惜民力,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王积翁,王伯大的嗣子兼侄子,以宋“官二代”身份入仕,善断牢案,勤于政事,不畏权贵,爱惜民力。遗憾生于乱世,在蒙古大军压境之际,献八闽图以自保,留下千古污名,死于出使日本途中。王都中,王积翁第七子,以元“官二代”身份入仕,有乃父祖遗风,振粮有度,惩恶不贷,善于谋断,兴教办学,整顿盐政,为国聚财。

      出身于读书入仕官宦人家的王积翁,一定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和忠君爱民儒家文化的系统教育,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与雄心,入职之初就以惊人的才干将几十年的三百多宗悬案断得干净利索,令人心服口服,并且还将办案心得写成《平心录》四卷。曾奉命到浙西安抚司治下六县办理积案,晚上刚到余杭县,就雷厉风行地投入工作,立马掌灯点阅案卷,天亮之前便将犯罪嫌疑人一百七十余人情况全部掌握。除了确实有罪的少数几个犯人之外,其他人全都当即释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仁者的宽厚,有罪当罚,宽容待人。如今不得知王积翁在断案之际是否想起前朝的包拯包大人。《宋史包拯传》记载的包拯断案也只有“盗别人牛舌”一案,这位黑脸包公,八百年来盛名不衰,“青天””观念在苦难的中国民间久久不肯泯灭。如果王积翁生于合时,当成为“王青天”或未可知,作为他的故土后人,我们也当由衷地为先贤乡达自豪。无论何时何地,有华人在的地方,为民请命,秉公执法的包大人享受无限的尊荣,得到无限赞美和讴歌怀念,而王积翁,头顶“叛徒贰臣”的帽子,在家国历史中被一次又一次贬鄙,遗臭万年。

      王积翁何其有幸,生在一个能赏识他才干的时代,更有幸的是他还得到下属和百姓深深的拥戴。王积翁又何其不幸,他生在一个乱世!

      元人的铁蹄,早已跨过黄河。弦歌不辍的礼乐之邦,已变成膻腥一片,近在眼前的是敌军的毡帐,中原大地成了牧场,黄昏落日回圈的牛羊映衬着血红的晚霞。

      骑着矮种蒙古马的元军,继续跨过长江、富庶的江南,不用犁耙而用铁蹄来翻耕他们的田园。正是江南好风景的阳春三月,元军攻破钱塘自古繁花的临安,谢太后、全太后仓促间带着恭帝出降,一个月后,一路南逃的文武大臣在福州拥立宋室益王继位。风云际会中,王积翁在大势已去的乱世临危受命,出任福建制置,守御被称为福建门户的闽北三州。

      那年秋天,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中,元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王积翁守御的闽北三州中的建宁和邵武两州,王积翁一路东逃,最终以元兵进城不扰民和献全闽八郡图为条件降元。

      王积翁是以怎样的心理状态承受这巨大的家国悲剧命运呢?曾经爱民、忠君、勤政、刚正的王积翁远去了,代之而起的是认贼为父不忠不孝的佞子贰臣,元人的能臣。

      王积翁弃宋仕元了,作为替元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新贵,在《元史》和《新元史》中不被待见。这个马背上打下江山的蒙古人在治国中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更需要一个对国君忠诚的臣子。元以后的史书,更是愤怒于他献国投降给丑陋,于是,一个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烙印,永远地镌在王积翁的脑门上,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绑着声名俱废的王积翁。

      历史的真相常常是雾里看花,贪生怕死的王积翁弃宋降元的条件是元兵不扰民。王积翁没有以命抗争,以死尽节;王积翁手下的官兵也用不着以死抗争,以命尽忠;曾被王积翁守卫又被王积翁抛弃的百姓,得免于战祸荼毒。也许赵宋的气数已尽,前有元朝大军,后有失地丢城的朝廷问罪,没有援兵、没有希望,王积翁日日忍受生死的煎熬:那就做一个在乱世中的幸存者吧,朝中的两太后和皇帝都投元了,赵家的皇亲国戚都投降了,那些得到更多皇恩、位置远比王积翁更高的文武大臣也投降了,赵家天下一溃千里,取义成仁固然可歌可泣,但若能保住更多人的性命,尽可能使生灵少遭涂炭,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价值观分裂的痛苦折磨着王积翁,那融进血脉的家国天下观,使他欲罢不能。降元后的王积翁曾给张士杰写信,回应张士杰“反元复叛”的邀请,事情败露后,还是很坦然解释“若不暂从,恐为生灵害”。不管后人有多少看法,不管王积翁所言有几份狡辩,但他心里生生念的还是百姓的免遭伤害和屠戮。至此,除了降元,我们没有看到王积翁更多的不仁不义,降与复叛,均以百姓的不受荼害为底线。

      王积翁为后人不齿的除了献图降元,还有充当元的说客劝降文天祥。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宁死不肯仕元,气节精神彪炳史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笼络汉人,元世祖忽必烈需要被关在大牢内的文文祥,元派出了多拨说客。小皇帝赵㬎劝降无果,恼羞成怒之下,把文天祥的不降冠之旧臣无视旧主宋皇,实仍为不忠,进行苦苦相逼,文天祥只向他磕头。妻女的亲情难撼文天祥内心的信仰,只在《得儿女消息》诗中,劝女儿不要对父亲存有变节生还的希望。面对王积翁的劝降,文天祥回复“天祥不死而尽弃平生,遗臭于万年,将焉用久”,把王积翁的脸打得生疼,王积翁仍上书忽必烈,希望能放了文天祥,让他以道士的身份回归故乡,保存性命。当得知忽必烈不放时,坚持上书希望改善文天祥牢里的伙食,文天祥知道后托人转告王积翁加以拒绝。文天祥昂着脖子要元杀他,希望由此取义成仁,成就他汗青留名。王积翁在一身正气的文天祥的英名彰显下,人品越发低到尘埃里了。尽量如此,面对文天祥的打脸,王积翁仍处处替文天祥着想:希望以变通的方式恢复文天祥的自由,纵然不能自由,也希望改善文天祥的生活条件。注定身后遗臭万年的降臣王积翁面对一身正气的老友,拳拳关爱之情令人动容。人的生存需要精神的支持,精神支持是意识形态,它包括人对历史的责任的信守。而历史的评价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集团利益。想起被迫无奈降匈奴的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一门忠烈一门死有余辜,连为他说公道话的太史公司马迁也由此遭腐刑之祸。想起守城的唐将张巡张中丞,敌军围城,城里粮绝,张巡和他的手下把本应迎敌的刀伸向需要他们保护的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同类相食苛延性命以期待守城的胜利,史书盛赞他对自己幼子弱妻先下手可谓忠烈想起为成英名不惜“灭我十族又何妨”的方孝孺。他可以做到以一死谢旧主,不必动燕王之怒使十族八百七十三人和自己同归于尽,书写为官为人的绝代风华。

      陆秀夫、张士杰、文天祥们是赵宋朝廷的中流砥柱,是赵宋王朝起死回生的希望,是天下官民的榜样。大厦将倾时,他们保卫着赵家的血脉,赵家的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降了一个国君,再立一个新君。此后,他们的使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皇帝,保护皇子皇妃,当元军将他们逼向崖山时,时年四十四岁的陆秀夫把幼子扔进大海,将妻子儿女赶下大海,逼她们殉国,然后抱起一心求生的少帝赵昺投海而亡,留下千古英名。亡国之际的忠臣们,忠得那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残酷,陆秀夫们以惨烈的结局,书写着义尽仁至的千古流芳。

      一个国家的存亡,就是为百姓谋利益,就是爱她的子民。而且,任何一个时代,生命都应当被尊重,孟子说过,“杀一无辜得天下,不为。”为了国家利益,实则为了皇家利益,为了赢得身前身后名,不惜无辜的生命殉葬,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成就自我功名的残暴。爱国不仅仅是爱国家的君王,还要爱国家的山河土地,更要爱这山河土地上的天下苍生。

      遥想王积翁的一生,不是简单的叛徒二字就可以盖棺定论。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今天朝花夕拾,依然看到山河故人的不忍和仁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

      本文作者:陈雪峰

      福建·宁德
    • VHAPO官方账号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

      陈雪峰: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